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为何考研降温留学升温?  

2008-01-21 13:25:2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于昨前两日举行,据新京报报道,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20万人,比去年减少8.2万人。这是2001年以来报考人数首次下降。

 

笔者注意到,就在媒体公布研究生报名数据前不久,雅思考试的主办方——澳大利亚教育国际开发署IDPEducation和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也公布了最新雅思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雅思考生人数超过21万,创下雅思进入中国以来的年度考试人数纪录,比2006年增长了58%。以上海为例,仅2006年5月到6月之间的考试人数与2005年同样时段相比,就增长了70个百分点。

 

手边还有另外一份资料——美国驻华使领馆2007财政年度给中国大陆颁发了51546个学生签证,比2006财政年度增加40%。在中国大陆地区,目前学生签证的通过率高达80%左右。2006年至2007年,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生达到67723人。

 

从对出国留学者的统计看,50%的人选择到国外读研究生,40%的人选择到国外读本科,只有10%的人选择高中阶段出国留学,可以得知,到国外读研究生正呈快速增长之势。据教育部国际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出国读研究生的学生比例有明显增加趋势,也证实了这一点。

 

同样是研究生教育,为何国外升温,而国内却降温呢?两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造成国内研究生报考降温的根本原因,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品质低,除了能给受教育者回报一张研究生文凭之外,研究生教育回报给受教育者的太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内研究生教育能回报给受教育者“高学历”身份、受教育者拿到这一学历就可很好就业,由此使研究生教育炙手可热,学历社会保护了劣势的教育。某高校一项对考研学生的调查显示,仅有8.7%的学生选择学术研究,70%的学生选择提高未来就业竞争力,8.5%的学生选择逃避当前就业难局面。这误导了人才对“身份”进行追逐而忽视发展能力与素质,也让大学把学校办为兜售文凭而不顾人才质量的学店。

 

可好景不长,随着研究生人数增加、用人单位用人观念改变、研究生能力与素质受到质疑,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学历也越来越不吃香。这个时候,如果研究生教育还是只能给受教育者一张派不了多少用场的证书,那么其被受教育者抛弃,也就不奇怪了。

 

事实上,我国研究生教育机构,在保证研究生教育品质方面确实方法不多。这也加速了学历贬值。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一名导师带几十名学生的情况极其普遍,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与此同时,对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很不清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学术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制或两年半学制)、培养内容(课程加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与现实的培养条件(缺乏足够的导师)、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进行学术研究而是提高就业能力与通识素质)、社会的人才需求(没有更多的学术研究岗位)严重脱节,让学生感觉精力浪费、学无所获,甚至有学生研究生毕业之后再去上灰领培训班以便就业。去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某网站新闻中心联合就“读研值不值”开展了一项调查,共有7730人参与,其中在读或已毕业研究生4865人。调查显示,52.9%的人认为现在读硕士研究生不值。读过研的受访者中,35.6%的人表示后悔。

 

考研降温,对中国高校来说,增加的是如何吸引优秀生源,以及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压力。如果高校对此不以为意,还满足于博士点数、硕士点数和研究生规模数,那么,可能有更多优秀的学生去到国外,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的竞争中,进一步处于劣势。至少,有到英国读硕士的留学生告诉我,在英国的大学花一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所学的知识并不比国内大学少,反而还管用得多。

 

  评论这张
 
阅读(9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