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中,“通路子”办一个外国护照,然后摇身以留学生身份,成为国内名牌高校的留学生。这样的“曲线”高考——还有一些人士,在高考前把自己的孩子变为“华侨生”以获得政策加分——成为这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别样风景。
是政策的漏洞造成的吗?教育是不是也应该像体育一样——要规定加入国籍、移民的期限,方可代表新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也应该有护照的期限,方可留学和加分呢?不同的人士有不同的看法。但就眼下的“曲线”风潮来说,政策或许只是一方面原因,更为关键的原因,来自于我们的教育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
我们很难想象,会有一个美国人来办一个中国的护照,然后去考TOEFL,以留学生的身份,去申请美国著名高校的学习机会。因为这样做,必须基于以下几点:一是留学生的身份对他申请名校有帮助,或者换句话说,学校会因为他是留学生,而降低入校要求;二是学校实行宽松的过程管理,无论他入校水平如何,均能比较容易毕业,获得学历、学位;三是他获得的一纸文凭,对他的就业、社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美国的高等教育和美国社会,没有给美国人产生这种“钻空子想法”的可能——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名校的门槛并不低,难度不会低于美国的SAT考试;美国的大学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和出口管理,能进得了学校的大门,并不意味着能容易的毕业;即便毕业拿到学位,注重能力的社会也并不十分看重你的学历,学历并非通向成功的金钥匙。
我们也很难想象,当中国留学生教育的门槛并不高的时候,为什么国外上不了大学的人不来中国读书以拿到一个大学文凭呢?——高等教育发达如美国,也不能保证人人上大学,那些上不了大学的,他们为什么不来中国读书呢?这是一个朋友曾经问过我的问题。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我问过一位美国朋友,他说,受教育不是为了拿文凭,我们的目的是要学到真正的本事,到中国来读书,拿到文凭,回国去不能很好的就业,我们来这里留学干啥呢?做任何事情,必须分析其投入和产出,至少在现在看来,来中国留学读学位,不是一件投入产出率高的事。
这两个“很难想象”,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中,却成了“正常”的现象。
对于前述第一个“难以想象”,我们有文首提及的景象,明明一直学习生活在中国,却要想方设法办一个外国护照来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这至少表明三方面问题。一是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执行着较低的入学标准,否则,谁也不会去走这样的捷径——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台,目前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底气和竞争力,今天,来中国高校留学的学生,相当比例是来学习语言的,而攻读学位的留学生,只占很小比例,其中,理工学科的学位留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发展学历、学位留学生教育,在一些学校是“抓到篮子就是菜”。二是我们的高等教育,包括留学生教育在内,实行的是“宽出”的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管理不严,出口把关不严——最近虽然陆续暴出有的学校集体劝退上百名大学生,但这样的正常教学现象,目前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三是最“要命”的是,我国把学历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要有了大学学历,未来就一片光明。事实上,由于用人理念的滞后,以学历为人才选拔依据的用人观念,加之社会诚信环境的影响,更给那些神通广大之人——有权、有钱去办护照之人——在让孩子顺利得到大学学历之后,在今后的求职中如鱼得水。综合这三方面问题,结论就是,搞一个外国护照,在本土读留学生,“值”!同样“值”的,还有办一个外国护照,在高考中以获得加分……
对于前述的第二个“难以想象”,我们的现象是,不管子女的情况如何,不对子女未来的发展进行理性分析,轻信一些留学中介的蛊惑——“你在国内考不上大专,而美国一流的大学,在等着你!”,或者“轻轻松松搞定海外大学学历”——而以为国外高等教育就那么好混。留学中介们正利用国内崇尚学历、崇尚海外经历的不良心态,赚着老百姓的钱。笔者从来不反对学生选择海外大学留学,但是,对盲目的选择和盲目投入,却是坚决反对的。当然,家长和学生的理性回归,必须依赖于社会理性的回归。
中国教育要走向世界,不是靠降低门槛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扩大留学生规模,而是要让外国留学生觉得投入产出高。否则,我们就无法回避这样的尴尬:同一个人,身份换成留学生,就可以获得“本科学历层次”高等教育机会,而如果没有外国人身份,他就连专科学校的门槛也不能入。即便有更严格的门槛限制,也不可避免曲线的可能——从概念上说,对方有外国的护照,身份是外国人,他来申请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那么就算不得假留学生,留学,不就是外国公民到本国来读书么?——这就如国内的高考移民问题,会屡禁不止。这种“高考国际移民”,其性质与“高考国内移民”一样,是教育不公平的结果——对待国外留学生和本土留学生不平等,才直接导致“移民”的冲动。
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改革教育的“宽出”局面,真正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而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的良性发展,同时得依赖社会环境的改善。在学历至上的氛围中,人们会把对一纸文凭视作教育投入的“全部回报”。这就会让很多人在进入大学门槛上,做足文章。但是,教育的质量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会在什么时候?我们有可能在漫漫的期待中,目睹一幕幕别样风景,而徒叹奈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