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为何如此急切宣称考研"降温"?  

2007-01-26 08:12:1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最近,考研“降温”,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

让大家得到考研“降温”结论的依据有两个:一是作为全国十分重要的两个考研地区,北京与上海的报名人数双双下降,报考上海市各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比去年减少6562人,报考北京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则减少了5777名,这是近年来首次发生。二是从2001年到2006年,报名考研人数,年均增长率高达22%,而2007年128.2万人仅比2006年增加了7000人。

明眼人都知道,由以上两个依据就得到考研“降温”的结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一方面,从总量上说,考研报名人数还在增加而不是减少,增加的幅度没有以往大,只能说升温的幅度慢了,怎么能说降温了呢——就好比三伏天,今天比昨天高了0.1度,我们会说降温了吗?另一方面,从趋势上说,一年的数据变化,并不能笼统得到升温降温的规律性判断,今年某地人数少了,并不意味着就降温了,这至少得看三年以上的数据,才能看到持续的变化趋势——同样好比三伏天,今天比昨天低了0.1度,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这预示着上海要降温了吗?其实,还有其他一些“隐蔽因素”导致报名人数减少,比如一些985、211高校增加了推荐免试人数,原来要报名考研的现在获得推免资格,或者以前认为报考录取机会大想报名考研后来却发现推免人数增多报考录取机会减少而放弃考研,都可能造成一定数量的报名者流失。

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门的官员出来说,考研出现“拐点”,似乎他们已经掌握了未来几年的数据,并画出了“变化曲线”。

笔者关心的是,为何没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教育主管官员却如此高调、迫不及待地宣称考研降温了呢?分析起来,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希望转移社会对考研热的批评和关注。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前面已有数据说明——而大多数考研者的目的,并非为了做学问,搞研究,而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以及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学校品牌。这也就是说,“考研热”的背后,不是中国高等研究生教育办得如何出色、中国社会如何需要高学历人才以及中国人才如何热中于学术研究,而是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中国社会不健康的更多注重人才学历而非能力的人力资源理念。如今“降温”了,大家该不再分析学生考研热及其“功利目的”了吧?

二是希望减轻对研究生大扩招的舆论压力。与考研热持续升温对应的,是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急剧膨胀,从2000年到目前,短短7年间,在校研究生规模从19万人扩张到110万人。研究生的大幅扩招,引起了民众近年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严密关注。一个导师带1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求学期间处于“放羊状态”,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变异为打工仔和老板,诸如此类的消息让大家对研究生的培养极度忧虑,也对研究生扩张举措进行质疑。如今“降温”了,对扩招及与之对应的质量问题的舆论压力该小一些了吧?

三是为了“突出”学生的理性决策。大学本科毕业,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确实应该是学生自己作出的决策。但事实上,学生们难以“理性”,除了前述的就业难现状,以及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学历要求的因素外,有不少学生一进大学,就被灌输新的应试理念,接受着“本科学历层次太低,一定要考研!否则没法混。”“学校太差,只有通过考研到另一所学校来改变自己的学校品牌。”等话语的熏陶,有的学校甚至列出“考研率”来强调本科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围绕考研而学习。如今“降温”了,不是表明学生对考研其实是理性的,并非盲目的、被迫的吗?

其实,对于学生考研理性思维的回归,需要政府做的是定位好研究生培养、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一定程度解决)时,考研的理性是难以回归的。因此,用一年少数几个地方报考人数的减少以及整体增幅放缓的“依据”,来推论考研降温以及学生理性回归,未免太仓促和牵强。无疑,这是回避问题,而非真正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评论这张
 
阅读(8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