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北大赶走“蹭听生”应该吗?  

2007-11-07 06:20:1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从本周开始,北大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对于抽查中发现的没有任何证件的人员,校方会劝告他们自觉离开教学楼。而本校学生或者持有正规旁听证的校外人员并不会被拒之门外。(北京青年报11月3日)

 

对于这一举动,北京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与即将开始的本科评估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


北大的“理由”,有一半显得很“诚恳”,解释了学校不得已的苦衷。在关系学校声誉与未来资源获得的本科评估中,任何学校都不可掉以轻心,学生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与校方管理人员发生冲突,都将直接影响评估的成绩。对此,学校可以采取加强纪律管理、考核的方式约束正式学生以及办理过旁听手续的旁听生,但却无法找到更有效的办法管理那些没办过手续的“偷听生”和“蹭听生”,如果把“偷听生”和“蹭听生”的迟到、旷课、上课打瞌睡等问题也算到正式生的头上,这不是让学校承受“不白之冤”?因此,赶走“偷听生”和“蹭听生”,可能是防止评估时产生误会的最有效的办法。

 

而另一半理由,则显得很“牵强”。赶走“偷听生”和“蹭听生”,就可能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个别“偷听生”和“蹭听生”,怎就挤占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客观上说,以“偷”和“蹭”的姿态,不为获取一张学历证书,出现在大学课堂上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可能更超过某些正式学生,他们要么当初成绩未达到学校录取标准,要么缺钱缴纳旁听费,但他们渴求获得知识。这样的学生,除非学校用强制手段赶他们出校园会由此引发冲突,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十分遵守教学秩序,不会迟到、不会旷课,不会上课打瞌睡。另外,今天的大学课堂,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学生旷课、逃课情况比较严重,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逃课语录”,就连北京大学,也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减少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对于这样的教学来说,少数几个“社会闲散人员”来听课,谈何挤占教学资源?事实上,历史上的北京大学,之所以给社会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正在于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曾经有既没有经过入学考试,也未办旁听手续,未经许可,自由来校听讲的“偷听生”。

 

从以上的“理由”中,我们不难发现行政性评估的不足,以及今天高校办学理念的偏离。行政性评估的指标以及评估方式,太看重外在的表现,并采取浩浩荡荡提前通知、集中考察的方式。正因为如此,高校才会根据指标体系,做充足的“准备”,以便接受专家的考察。如果评估不提前通知、不做集中的考察,而采取专家不通知学校,随时深入校园课堂、学生的方式;关注的不是外在的秩序与纪律,而是真实的课堂质量、学生评价,那么高校就不可能有这么多应景的准备,也不会担忧“偷听生”扰乱秩序——从教育的角度看,如果一所大学能吸引“偷听生”,让“偷听生”得到教育感化,这不是让教育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折射出学校的办学质量吗?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多重功能,她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教育质量负责,但同时,也应该以宽阔的胸怀,在不与本身教学功能、科研功能产生冲突时,开放校园,这是大学的职责所在。大学希望非正式学生,如果要旁听课程,都来办理手续,以旁听生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以便纳入教学管理,这是正确以及可以理解的,但是,学校也必须意识到,旁听的收费、旁听的审批条件,可能挡住了一些人成为旁听生的道路,比如,一位民工,想听慕名已久的北大某位教师的讲课,选择“蹭听”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途径。

 

我们希望,大学不要在重视教学质量、维护教学秩序的旗号下,办学越来越“小气”,越来越冷漠。这样的大学,校园可能更美、更干净、更“有秩序”,但是却难以成就为世界一流大学。因为所有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充满作为社会灯塔的大气以及以人为本富有人文关怀的大爱。

  评论这张
 
阅读(5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