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7-12-08] 版次:[A02] 版名:[别评] 字体:【大 中 小】 |
据《新快报》12月7日报道,番禺一小学禁止讲方言,校内讲方言要扣考核分。 对此小学用行政手段保证禁止方言的完成力度,让人讶然。校方不仅在过高地推崇了“推广普通话”的行政地位,也误读了方言作为多种语言发展的社会功能。 很多人还没有真正区分方言与普通话的由来。现代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主的语言体系,尤其以北京方言语音为标准,而北京方言也是经过了历史改造过的。 方言不仅是民族与地方的特征,更是区域化人民的本土文化积淀出来的更多风俗、戏剧、童谣、天象等藏智于民的文化沃土。人们对方言有独特的“忠诚”,它是沟通的特殊语系。 从社会心理上来说,方言就是特殊的名片,是联络感情的特殊纽带。作为通行于广州、香港等地的粤语,其粤剧、童谣等就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广受民众喜爱。 番禺是隶属于广州一个区,外来人口颇多的地方,岂能阻断这些移民后代“入乡随俗”掌握粤语的热忱呢?而且保留特有的家乡话,个人对乡情乡土的执恋之情,本属个人意愿之内,学校怎能横刀夺爱? 应该明确的是,官方语言与民众语言使用的区域划分,与掌握语言的选择与否从来就没有任何关系。而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理应作为一种桥梁,承担起共同交流的语言工具,但不代表只能掌握普通话,而将方言扼杀毁灭。 我们不妨细心观察周遭的人们,年长的人会讲粤语的会以粤语交流,但是很多小孩子在交谈时会用普通话时,大人往往还迁就于用普通话和孩子交流。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老人家掌握的粤语词汇往往比年轻人多,关于特殊的方言动词等都在不断变化。从语言的共荣共生来说,任何语言都可以相互提供优良的养分。 而学校如此特意地引导学生,给发展方言扣帽,理应制止。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以如此狭隘的做法,凸显出教育的功利性与单向性。学校对待方言如此武断与低智,实在枉为人师,枉为育人之所。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