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科学家没有必要与演艺明星抢风光  

2007-04-08 20:58:4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近期,由于在“2006影响世界华人”颁奖大会上,大学生们高声呼唤着章子怡的名字,而没人管获奖的科学家,事后的媒体也把主要版面给了演艺明星,把大科学家冷置一旁,这导致了一场关于国家、媒体、公众是否在远离科学家,不重视科学家的讨论。一些学者也很是为此窝囊、憋气,认为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被扭曲,媒体被彻底娱乐化,呼吁给予科学家更多的版面,加强科学家的宣传,呼吁大学生重塑科学价值观,热爱科学、热爱科学家。

在笔者看来,远没有必要把此事上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科学家们也根本犯不着与演艺明星们去抢风头。因为这两者工作性质不一样、对社会的价值不一样、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不一样。

一是抢不过。从世界范围看,几乎任何一国的科学家,哪怕顶级科学家与演艺明星比风头,其结果都注定是抢不过。从薪酬待遇看,好莱坞巨星片酬有的高达1000多万美元,参加一场商业演出活动的出场费会是7位数,可科学家就是获得诺贝尔奖也不过仅仅获得100多万美元的奖励,在大学任教,年薪不过10多万美元;从人气指数看,不知道、不认识诺贝尔奖获得者姓名的大有人在,可不知道好莱坞帅哥、美女的人则少得多,到一城市开巡回演出,明星不借几万人的体育场,可能应付不过来,而科学家开一场学术讲座,也许100人的会场还嫌多——这不是大家不喜欢科学,而是真有几万人来听科学家的高深讲座,那倒成了奇怪的事。

二是不必抢。演艺明星,其工作就是娱乐大众,让大家在枯燥的工作之后,能有更多娱乐题材。他们带给大家的是精神的放松、生活的充实(当然也有其他负面的影响,如精神的颓废、生活的放纵)。诸多大牌科学家,不见得就是社会公众人物,他们远离公众的视线,以传播知识、创造知识为乐。他们带给社会的是自己的知识成果,以知识成果造福人类。可以说,在“眼球经济”时代,明星的生存,必须依赖“人气”,而科学家的生存,则依赖于他不断地知识创造,人们不会更多关注其本人的外貌、行踪,而会关注其思想、其成果。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如果科学家因为自己没有在颁奖现场引来“粉丝”的尖叫而觉得做科学没有价值,那么他应该早就不选择做学问。曾经有人对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的一名教授说,“你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位科学家毫不领情,“我一点也不寂寞,我觉得我在实验室做实验搞科研,很充实。”觉得自己寂寞的,只有那些内心渴求热闹的,真正的科学家,不会为没有“众星”来捧自己这个“月亮”,而感到失落。

三是抢多了“坏事”。科学家(以及学者)的职责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既然传播知识,当然就可以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可以是课堂,可以是讲座,可以依靠媒体(广播、电视、报纸),因此,我们赞同科学家上电视、上报纸,多做科学普及、学术普及的工作,但做这种工作的目的,并不是把自己打造为“人气明星”,更不能由此演变为“学术SHOW”。但从事实看,一些专家、学者显然把媒体当作了SHOW场,把自己也娱乐化为明星,渴求有自己的忠实“粉丝”,甚至希望“粉丝”们毫无保留地支持自己的任何行为、任何言语。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学术讨论,往往最终引来“粉丝们”的无数板砖和口水,这其实与学术反对权威、崇尚自由完全背离。另外,学者、专家乐于作秀之后,也把自己肤浅化,商业化,再无法集中精力做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事,这对科学家形象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在多元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多元选择,大学生有权利选择喜欢科学家或者喜欢娱乐明星,他们的喜好,只要不偏激,不过分,都是可以允许的。其实,喜欢娱乐明星,就不见得其情趣不高雅。笔者曾看到很多大学生追着周星弛的座车跑着、笑着、哭者,但当“星爷”走后,他们依旧回到自修教室,做数学题,复习物理功课,可能学习效果还更佳。

对于这种状态,科学家们应思考的,不是指责学生不是感叹“世风”,而是如何更好地传播知识、创造知识,让科学家,能在大学生心目中留下多一些美好的形象。可以说,当代中国科学家群体(教授们、专家们)的形象,由于其自身没有很好地履行知识传播、知识创造职责,而较多沽名钓誉者,鲜有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大师级人物,在大学生心目中已经一落千丈。大学生难以从内心深处涌出对科学家的崇敬与热爱。

科学家群体的这种状态,其实也导致媒体报道的“乏力”,读者对毫无生气的科学家群体的报道,往往不感兴趣,甚至逆反。当然,这与媒体的报道选择也有关系,媒体把目光仅仅对准娱乐明星(或者着力将学者明星化),显然表明媒体代替大众作了选择,导致留在大家视野里的,除了明星便不再有其他,这无利于多元社会的构建。因此,从多元发展出发,媒体也应该给学者和专家提供传播知识的平台,否则过度的娱乐化,既有害于娱乐圈(不堪暴光压力),也有害于读者群体(频频受到不良信息冲击),还有害于多元选择社会的实现(诱导大家单一的不健康的追求)。

  评论这张
 
阅读(6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