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破除统一高考的“神奇”  

2007-06-10 17:02:4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三年前,我参加了一次中学同学的聚会。

 

10数年同学不见,见面寒暄,场面甚是热闹——嬉笑着重大(重庆大学)的小张帅哥,高中率先谈起恋爱,急得像猴似得,宁可被老师责骂被学校处分也要去约会,可现在却“龟兔赛跑”,落在了最后几名,是不多的单身贵族;嘲笑着中学里公认的老实人小李,转眼已经有了一男一女,享受着当今社会名流以及海龟人士的“待遇”。小李抽着烟,不吭声。酒过三巡,小李摇晃着站起来,说,同学中数我最倒霉,当年高考,就低大专线一分,呆在了农村,不过也好,可一个接一个养孩子,没有你们撤公职的担忧。

 

一句话,让几位从大城市回来的同学,发觉“玩笑”得太过分。一阵尴尬的沉默之后,中学班主任老师举起杯,对几个当初考上重点大学的同学说,你们几个是我们学校的骄傲,家乡希望你们继续争光!还没干杯,一边在县里当县长秘书的当初中学“油条”说,老师,你就认为他们为学校争了光,可我们这些当年考上大专的,以及落榜的,却在建设家乡呢!“我老早就说过,在县城里当干部的,都是些‘瘟猪子’(四川方言,一般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班主任对眼前的“父母官”一点不买帐。

 

……

 

我相信,每个来自农村,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在某次中学同学聚会中,都可能遭遇这样的场景。

 

这样的场景中,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高考制度,真是“神奇”。

 

“神奇”的中国高考制度,让中国偏僻农村的孩子,可以通过读书,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来到大城市,甚至走向海外,成就为所谓的社会知识精、经济精英、政治精英。

 

“神奇”的中国高考制度,可以让学业上只差一分的同学,由此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神奇”的中国高考制度,可以让老师毫无愧色地告诉大家,我把很多优秀学生从这个落后的鬼地方输送了出去。

 

“神奇”的中国高考制度,让全中国的基础教育着了魔似地去关注一场考试,考试的成败,基本上就意味着人生的成败。

 

今年,是中国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

 

很多人在讲述着中国高考制度的上述“神奇”。我把这些“神奇”,归类为“命运神奇”、“公平神奇”、“人才神奇”与“教育神奇”。

 

谈论中国高考“命运神奇”的,毫无疑问,是那些在高考考场中得利的人——对于农村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参加高考,获得了成功,可以由此“农转非”,可以由此获得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家庭出身。对于城市家庭的孩子来说,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可以由此获得好的工作机会,而如果没有考上大学,那么,就只能做“不上台面”的工作——在很长时间里,我也有着这样的认识,因为我其实也是既有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如果没有高考制度,我无法从四川农村考上上海的大学,也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高考制度的“命运神奇”,其实只属于少数人,过去10多年来,来自农村的孩子,能通过高考成为大学生,并“改变”命运的比例,最多不过1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为21%)。如果说,高考给贫困家庭、农村家庭孩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高考制度之下的教育,是以牺牲90%孩子的前途命运,换来10%学生的命运转变的。对于全中国的孩子来说,是80%学生目睹20%的学生上大学,而把自己定义为读书的失败者、高考的失败者。这些被高考制度抛弃的人,由于失去了话语权,他们要么自认失败不想说、要么不会说,要么说了也没人听。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高考制度的“命运神奇”被顶礼膜拜,考上大学,就有铁饭碗,让众多青年为高考而战。今天,高考制度的“命运神奇”,其实已经遭遇严重挑战,考上大学需要大笔学费(占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180%,城市家庭人均收入的60%)以及大学毕业无法找到工作(官方公布30%当期大学毕业生无法就业),让大家不再迷信“高考命运神奇”。但是,两种势力依旧在维护高考“命运神奇”。一是社会用人制度,国内众多企事业单位,把学历作为用人的标准,“哄抬”博士、硕士学历要求,让不上大学之外的选择生存空间十分狭窄;二是基础教育体系,按照升学模式进行知识教育与成才理念灌输,把所有家长和学生的热情,诱导到高考模式中来,读书的目的,功利化为取得高考的胜利,而如此一来,由于感觉高考胜利无望而选择中途辍学者日益增多,高考的失败,导致有的学生失去生活希望,选择自杀,也随之出现。

 

评价高考“公平神奇”的人,绝对是那些没有尝过因一分而落榜,因落榜而人生之路变得暗淡的滋味的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少一分也不行”、“这样的公平很过硬”说得显然很有道理,可是一分之差的人生迥异,难道这是真正的社会公平?当然,高考制度的公平,与社会公平,是不同的概念。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当高考的“命运神奇”或多或少还存在时,高考的争夺激烈程度(尤其是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就无法降低,公平就会始终是这场竞争中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很多人士指出,以高考卷面分数高低作为依据来选择高考的胜利者,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但是,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应该是“完全的人”的教育,那么,就必须承认单从卷面成绩来评价一个人,选择一个人,是何等的不全面,这样的“分数公平”准则,无疑会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培养一个“完全的人”。

 

高考考场的“分数公平神奇”,其实是整个社会公平严重缺乏下的“脆弱公平”,是鼓励学生畸形发展、畸形竞争的公平。今天,几乎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都可以掰起手指诉说高考分数标准,对整个教育的严重异化,但是,在公平底线要求下,谁也不敢去触及这个“公平高压线”,都在一边骂着一边承受着分数的折磨,为每分而拼搏。只是少数学校,在教育部的首肯下,探索着如何在“高压线”附近,引入一些新的评价方式——比如复旦和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选拔,以及50多所高校5%的自主招生——而就是这样的探索,也遭来众多的反对之词。

 

中国高考的“人才神奇”,则会让很多人“叹服”:在中国,进入大学就被叫做了“人才”(或者说精英人才),而没进大学就不是人才,所以培养大量人才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大幅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在中国,所有的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其目的都是为了脱离农村,不再为农村服务,农村学校的黑板上,写着大大的粉笔字“迎接高考跳出农门”,这严重违背教育理念(爱集体、爱家乡)的教育,就这样被教育给学生,就如我的老师,可以十分自豪地宣称他的理念——学习差的学生才在农村当干部。

 

“大学生=人才”的观念,不但与“人人(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人)都是人才”的人才观对立,更把教育自身也逼近了死胡同,今天,2300万的在校大学生规模,已经难以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才”身份加以认同,而社会和教育还依旧用精英人才的目光打量大学生,由此造成巨大的“人才培养落差”。与此同时,大学生对自身成才的期望从小学到大学,一路下滑,当他们站在大学门口准备进入社会时,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与严峻的现实无法对应,迷茫和惶恐涌动在他们的心头。今天,当我国中西部地区缺乏人才时,我们再来审视基础教育所鼓励的“离乡背境”成才模式,发现从教育思维到教育模式,我们已经严重扭曲。我们对基础教育的最大功能评价,不是发展人的能力与素质,而成为向高等教育输送大学生,升学率成为基础教育质量的至高无尚的指标,无法动摇。

 

中国高考的“教育神奇”,则是能让这么多人选择一个模式的成长之路。似乎在读书考大学之外,所有其他的成长路径,都是被轻视与嘲讽的。中国许多的学生,在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才突然听到有关职业发展的概念,才开始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工作,才发现自己无法说出的兴趣所在、特长所在。爱好与兴趣在中国学生身上,是与“业余”联在一起的,因为他们的“正业”是高考要考的数学、语文、外语,家长和学校不允许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爱好”,即便允许,也必须是与高考相关的——可以为高考带来加分的各类特长:美术特长、音乐特长、绘画特长等等。

 

这样的“教育神奇”,还在于培养整个社会无法挣脱的思维习惯,我们习惯了一元思维、习惯了屈从,而由此无法创新、无法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用一种方式做事、同一种语气说话的学生群体,而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一些地方,中学进行军事化管理,学生被犯人一般,监督着做题、学习、考试。

 

当高考的“命运神奇”、“公平神奇”、“人才神奇”、“教育神奇”交织在一起时,我们发现,即便高考扼杀了80%以上受教育者的命运追求、无法引导“完全的人”的教育、破坏了“人人可成才”的观念、让受教育者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健全人格,但却依旧被大家认为是当今社会中能保障公平的最不坏制度。

 

这个最不坏的制度的评价,其实也是其“神奇”的延续,因为对其进行评价者,也是从这一制度中诞生出来的,要么受益,要么思维已经被严格训练。

 

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完全的人”,让读书成为每个人都成为人才的追求,我国高考制度就必须破除以上“神奇”。

 

破除高考的“命运神奇”,在于降低高考的社会分工职能,把上大学作为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选择,而不是改变个人命运的途径。这需要扭转社会用人制度,打破学历与劳动对应的用人观念,将用人标准对准人的能力与素质,而非其教育经历。那些以“如果高考改革,将影响到农村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改变自身命运”为理由反对高考改革的人,应该去了解更多的高考失利者,他们的生活状态,然后再来建言。更何况,今天的高等教育,改变个人命运,已经成为受教育者望梅止渴的不现实“怨景”。高等教育与社会用工制度相互勾结,在掏空受教育者的腰包,误导受教育者做非理性的教育投入。

 

破除高考的“分数公平神奇”,在于倡导社会公正。我们当前似乎没有任何建立社会公正的信心——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二元户籍结构、社会福利差距、行业歧视等,不公平、不均衡现象比比皆是——于是,分数成了相对公正的指标。但是,残守“分数公正”标准,持续受伤害的是整个教育。畸形的人才培养,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我们应该做的,是推动真正意义的改革,让社会朝公平正义方向发展。可以说,教育迟早必须走到这一步。

 

破除高考的“人才神奇”与“教育神奇”,在于鼓励学生的多元发展、独立思考,把教育选择权给予学生,而不是由政府、教育者来主导受教育者的选择。大学生身份不是成功与否、是否人才与否的标志,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更不是教育办得成功的指标。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给予受教育者的收获应是人格的完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把接受教育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而不是为了纯粹功利地获取某些利益。

 

我国统一时间、集中用卷面分数选拔人才进入高校的统一高考制度,是为了延续其“神奇”而继续保留,还是从教育健康发展出发,打破其“神奇”而进行全面改革,检验着我们的勇气与良知。

  评论这张
 
阅读(4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