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大小年”折射学校招生的无奈  

2007-06-29 08:05:3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高考分数揭晓,录取将紧锣密鼓地进行。头一年录取分数高、这一年录取分数可能低,或者头一年录取分数低,这一年录取分数可能高的高校录取“大小年”现象,又成为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热点。

 

高校录取的“大小年”现象,可谓中国式高考的特色。虽然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在名校招生录取中,“大小年”情况已经在逐渐减弱,但是,学生报考志愿、学校录取学生,都还不同程度面对“大小年”的无奈。

 

之所以会出现“大小年”现象,并非由于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出现很大的变化,而是因为我国高校的录取,是根据计划录取学生数、报考学生考试情况确定录取分数线。计划录取学生数不变,报考学生数多、报考学生考试成绩好,往往录取分数线就高,而报考学生数少、报考学生考试情况差,录取分数线就低。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事先知道其他学生的报考走向,因此,往往会出现如果前一年录取分数低,于是这一年报考学生多,或者前一年录取分数高,于是这一年报考学生少的情况,这就造成了“大小年”现象。

 

录取分数高低起伏的“大小年”现象,造成了考生报考抉择的困难,以及大学招生、培养的不断调整。几乎所有中国目前最好的大学,都曾面临过在某地第一志愿学生数不满,录取分数线仅为当地重点控制线情形,而来年学生踊跃填报,却又导致纷纷落马。

 

“大小年”现象,既折射出学生没有自主选择权的无奈,也折射出大学招生没有自主权的无奈。这两者实际是相互依存的。我国高考录取制度把学校分在不同批次录取,本身就造成了学校的不公平竞争,放在第二批次录取的学校,“天然”地只能录取分数比第一批学校录取分低很多的学生,而高职放在第三批录取,注定其难获得优质生源。学校根据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只能按招生计划数的120%,提取学生档案,从中选择学生进行录取,这使得学校对学生的考察范围极其有限。

 

大学的生源变化,其实应紧密反映学校办学质量、办学声誉的变化,当前的录取制度,使得生源变化与办学质量、办学声誉变化似乎“不相关”。学校要获得更好的生源,不是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教育服务,而是必须通过提高办学层次,使自己进入更好的批次。一些专科学校希望升本,一些本科院校希望安排在第一批招生,有的一本学校想抢占提前批甚至“零志愿”机会,获得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一再将自主招生的时间提前,就是这一原因。另外,由于大家已经知道“大小年”的现象,因此,对这背后可能蕴藏的学校办学质量下降因素、学校声誉不佳因素就会“麻痹大意”。

 

“大小年”现象,暴露学校和学生在规则面前的无你能为力。大学无法主动通过提高办学质量来参与生源竞争,长久以往,必然会导致提高办学质量的惰性,最后,只有靠录取规则来维护自己的“办学地位”。

 

  评论这张
 
阅读(7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