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名校文科为何遭遇“冰点”?  

2007-07-12 13:57:4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今年在上海大本营的文科招生,遭遇历史“冰点”,双双跌在一本控制线的门槛上。尤其是作为文科重镇的复旦大学,此次颇受打击。

 

据复旦有关负责人分析,此次复旦文科之所以出现大跌,原因众多。其中,有两条,与复旦大学率先进行的改革有密切关系。一是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在高考前预录取了279名学生,于是让许多家长、考生“误以为”,部分优势专业已经完成录取工作,名额已满,因此在填写志愿时,放弃了复旦。二是复旦今年实施招生改革,率先推行取消“校内加分”,部分考生为了求稳,转投其他高校。

 

对于复旦大学分析的其他原因,比如由于零志愿学校扩大计划、提前批香港中文大学抢走了部分生源,以及现行招生规则导致学生把填志愿作为博弈,笔者表示赞同。但对于复旦大学分析的这两条原因,笔者却持怀疑态度。

 

首先,去年复旦大学第一次实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预录取的学生为289名,比今年尚且多10名,但去年复旦大学的录取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文科高居上海第一,录取分数达到544分。事实上,在学校的招生计划中,学校已经清楚地说明优势专业照样会在高考体系中录取,并给出具体计划录取数,家长会“误读”,除非他们没看招生计划,就瞎填志愿。

 

其次,今年复旦取消校内加分,力图恢复高考的“本来面目”,避免基础教育出现“加分教育”,杜绝招生录取中出现“权分交易”、“钱分交易”,这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客观上说,取消加分会影响部分获得其他高校较高加分优惠的考生的报考志愿,但是,从公平竞争意义上说,所有报考复旦的学生均没有加分因素,显然又会促使更多学生选报复旦。复旦取消加分的政策,在竞争中也有自己的优势。笔者在志愿咨询中,就遇到几个拿着10分、5分优惠表的学生,最后选择放弃加分优惠,报考复旦,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这10分、5分优惠,相对于20分优惠的学生肯定吃亏。而这几名考生,均考出了500多分的高分。而从复旦理科录取看,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复旦文科出现“冰点”,是现行规则的必然,当所有家长和考生对持续走高的录取分数持有一种恐惧心理时,不敢填报的情绪就会蔓延,就会导致报考学生少,从而录取分数低,这与自主招生改革、取消加分的改革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

 

过去三年来,上海的“大小年”现象并不突出,对于高考制度的改革,虽有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自主选拔改革试点,以及11所院校的自主招生作为点缀,但集中分批次按等第志愿录取的方式依旧维持。虽有相关改革的讨论,但是并不深入。今年,复旦和上海交大文科双双遭遇“冰点”,终于让大家认识到这一规则的严重弊端,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反对因为两所名校的遭遇就来检讨现行录取制度。

 

可以预见,复旦和交大的遭遇,可能促使上海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快——理想的高考制度,是双向选择的申请入学制度,一名考生可以拿到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但这受到社会诚信环境的制约,在眼下的中国还难以做到;退而求其次的制度,是改等第志愿为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学校可以同时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通过多次录取最终完成志愿,但招生成本可能增加,招生周期可能拉长;再退而求其次的制度,是眼下江苏、浙江、湖北的“平行志愿”录取,虽然考生最终只能拿到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但是,避免了“大小年”情况,虽然这一制度,会增强学校的不平等竞争,以及约束学校的自主权,但可降低考生和家长的志愿填报焦虑。

 

为此,笔者觉得复旦大学的某些归因,只会加重大家对“改革”的谨小慎微心理,同时会分散大家对现行规则的讨论关注。说实在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既得利益者的排斥。高考改革势必会带来利益的调整,但是,坚持增强考生自主选择权和学校选择权,是高考改革必须遵循的方向。

  评论这张
 
阅读(6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