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学籍信息管理能推进教育公平吗?  

2007-09-21 08:05:0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化管理基本信息规范》已于日前颁布,基于此建立的学籍管理方法不仅将使学生情况一目了然,还将使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落到实处,使农民工子女就学更有保障。(广州日报9月20日)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这些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往往由于户籍等原因,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毫无疑问,实行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对于改革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体制,实现学校教育对接,保证每一个儿童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防止辍学,以及杜绝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拨付的误差,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理,实施学籍信息管理,每个适龄儿童,在全国任何地区的任何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的学校都可入校接受教育,政府根据学籍信息保障学校的经费,这保障了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笔者担忧,如果不改变当前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以及各地升学机会差异过大问题,基于学籍信息的学籍管理,会面临诸多现实阻力,可能难以顺利推进。

 

一个事实是,现在在不少城市,为了减少中小学生的择校问题,政府出台“禁择令”,要求学生就近入学,而就近入学的依据是户籍所在地,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为了子女能读上一所好的学校,不惜花钱在学校附近购置房产,迁进户口,很显然,如果没有户籍作为条件,择校的情况就更无法制约。

 

在发布“禁择令”的同时,有的地区还希望从“出口”上来解决择校问题,比如,将重点高中的部分招生名额,按初中学生人数比例,分配给各个初中,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一是产生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二是有一些有门路的家长,在初三年级,把孩子从好初中转入差一些的初中,既获得教育质量的优势,又获得教育机会的优势。学籍信息管理,会不会给更多这样的人以方便之门,不得而知。

 

由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并同时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环境,是导致目前流动儿童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政府显然不能漠视,但是,在实施流动儿童教育中,除了有当地居民认为“外地孩子占有本地教育资源”的抱怨,还有一些人为设置的“壁垒”,包括各地教材不同、升学考试的要求不同、报名考试的条件不同,在外地求学的流动儿童,还得回本地去升学,可以想象,求学的学籍管理与升学的户籍管理,在未来很长时间中会并存,而这种并存关系,事实上,并没有从整体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学籍信息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在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配置。如果没有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地区之间的教育差异、学校之间的教育差异巨大,那么,择地、择校就无法避免,推行学籍信息制度,必然受到各种阻力;如果高等教育机会在各地配置比例悬殊,各地的高考升学率不同,尤其是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相距甚远,那么,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的地方保护,就不可避免的存在。

 

近年来,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方面,以及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配置方面,各地与各个高校,已经进行了一些努力,但是,教育公平问题依旧十分突出。在一些地方,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日益拉大,好的教师、有条件的学生纷纷涌向城市学校,乡村教育由于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则日益“没落”;虽然义务教育法明确了政府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职责,但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办学思路中,仍旧是推行“锦标主义”教育,在限办重点校、重点班之后,各种以重点“变调”应运而生,只是名字改为“示范”、“实验”;在经费的保障上,对于国家、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教育经费,各地还基本能做到不挤占、不挪用,而关于自身财政投入的职责履行,却不是个个都到位。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虽然有中国政法大学在去年,率先站出来说“中国政法大学,不是北京的大学,而是全国的大学”,但是,响应这种声音的全国重点大学几乎难觅踪影,大家有目睹的事实是,不少全国重点大学,地方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在当地的招生比例有的甚至过半。

 

以教育公平为基本思路,来构建国民教育体系,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而无论在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结果公平中,我们都存在很大的不公平问题,实施学籍信息管理,迈出了向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所造成的由于户籍所在地不同,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等不公平问题挑战的第一步,但能否突破长期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学生求学、升学,以至未来就业的影响,取决于对法律所明确的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全面实践,以及教育观念与教育制度的根本转变。

  评论这张
 
阅读(3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