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家长应以什么标准给大学生提供生活费?  

2007-10-11 14:44:5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前不久参加一个谈话节目,主持人问两位大学新生,家长每个月给他们多少生活费,这样给的理由是什么?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说,父母给他定的生活费标准是每月1000元,理由是北京地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大致为不到1000元;考上上海交大的学生说,父母给她定的生活费标准是每月800元,因为她是上海人,每周有两天要回家。这两名学生同时表示,这是大致的标准,父母告诉他们,要是缺钱了,可以再追加。

 

节目结束后,我查了一下北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其实是每月730元。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地区是深圳,为810元。很显然,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在给孩子生活费时,要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也符合一项调查——早在2005年,有调查显示,除了交学费,60%的调查者每月消费支出超过500元人民币,30%超过700元人民币,10%以上的年轻人每月支出1000元以上人民币用于消费。

 

本来,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完全是私事。但是,联系到当前每年有超过30%、绝对数量接近150万的大学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大学毕业生平均起薪在1000元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要用最低工资标准来约束用人单位给新大学毕业生合法的报酬,对家庭究竟该给大学生多少生活费,就很值得讨论。

 

根据国内的实情,要求大学生完全自立,自己解决上学学习生活费用,那是不现实的。大学求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杂费、书本费、日常生活费,全有父母包办,是多数家庭的普遍行为。但是,即便“包办”,家庭也应该注意这对孩子的影响与引导,不能由此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没有经济意识,更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期望。

 

家长给孩子生活费,应该“精打细算”,不能让孩子觉得家庭是没有限制的“提款机”。每日三餐餐费多少、日常通信费多少、交通费多少,家长应该和孩子有明细的“账本”。家长出手的过于阔绰,或者宁愿苦自己也不愿意苦孩子,难以让学生珍惜父母给自己的钱,也难以养成理财意识——有不少学生平时从不与家长联系,而与家长联系,必然就是要钱;有一些学生整天拿着手机发短信,“恩”、“哦”之间,就使通讯费高达上百元;学校周围明明有公交车,可一出校门就扬手叫来TAXI;还有一些学生,因上网、聚会、恋爱,半个月就花完了家长给的钱,下半月或借债过日,或“编故事”再向家里要钱,父母不给,就赌气埋怨。

 

家长给孩子生活费,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自立意识。对于学生的日常开销,可以区分为刚性开支和弹性开支,刚性开支指一日三餐费用、必须的文具用品费用、必须的交通费用,等等,而弹性开支,则包括同学聚会、通信费、上网游戏费、添置衣物费、打的费,等等。家长可以保障学生的刚性开支,并满足一定的弹性开支,同时引导学生尽可能压缩弹性开支,以及即便发生弹性开支,也应该通过自己勤工助学的方式来贴补这些费用。笔者曾在一所大学调研,发现勤工助学似乎逐渐成了贫困学生的专利,不少家庭情况不错的学生,对一些勤工助学岗位不屑一顾,觉得既没必要,又失面子。

 

可以说,由于家长(包括部分贫困家庭)在给孩子生活费用时,只顾得孩子不受委屈,过得自在体面,而忽视了对孩子精打细算理财意识和尽可能独立自主的意识的引导,使不少学生生活在养尊处优之中,没有节约意识、自我负责意识、自我规划意识。这些学生临到毕业时,看到用人单位只开出1000元不到的薪酬,纷纷表示难以接受,甚至宁可“啃老”也不去干这种连自己也养不活的工作,要他们接受周围人降低就业期望的劝诫,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在工作之后,多半成为“月光族”,谈何对家庭的回报。
  评论这张
 
阅读(6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