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高校抢生源怎变成“忽悠”学生  

2007-10-16 06:15:1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13日,武大举行研究生招生宣传日,除武大本校学生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名校大学生成为“主力军”。武汉晨报的报道称,高校举行研究生宣传日,武汉此举在全国高校属新创。

 

武汉大学针对研究生招生的宣传日,是不是全国首创,还有待考证。但近年来高校重视生源,开放校园加强学校宣传,却已成事实,尤其在本科生招生中,几乎全国所有高校,都有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以争取更多学生报考学校。

 

本来,高校的这种做法,应该得到一致好评,可是,对于高校的招生宣传攻势,很多人却高兴不起来。

 

与高校抢生源意识加强相对应的是,高考制度与考研制度,却没有根本上的变革——无论是高考还是考研,目前在各地均采取依据考试成绩(考研为初试成绩结合面试成绩),按照考生填报志愿进行录取的方式。高考的志愿,按批次与等第排列(部分地区为平行志愿),高校在录取中,遵循“分数优先(划分批次)、再志愿优先(学校根据志愿提取档案)、再分数优先(在学校录取考虑专业时看分数)”的原则。在这样的录取原则中,第一志愿填报极其关键,如果第一志愿填报失误,就会导致整个志愿面目全非。在考研中,前几年在第一志愿之后还有第二志愿,但后来由于大家发现,第二志愿根本没多大用处,于是现在改为只填一所学校,考生如果上不了这所学校,则拿着自己的分数去找可以接受调剂生的学校——前提是,这所学校要认同第一志愿学校的考研分数。

 

从以上录取规则中,大家可以看到,问题出在学校录取具有排他性,一名考生只能拿到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不可能同时拿到多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就产生了高校抢生源与对学生负责的矛盾。无论高校开出优惠条件吸引优秀学生,还是高校对某个优秀学生作出录取承诺,最后都垮不过录取规则这道坎——越是招生宣传做得好的学校,报考学生越多,也意味着落榜失去被其他学校录取机会的学生越多。

 

近年来,这种矛盾,其实已经频频爆发。今年高考结束后,就有考生投诉一所学校,说他们在招生宣传时,认为某个考分段的学生,报考他们的学校肯定没问题,可没想到,今年报考这所学校的学生特别多,于是造成这所学校的录取分数很高,这名考生也由此落榜,掉在了一所很差的学校。在这一事件中,考生其实很难追究学校的责任,对于学校招生宣传来说,其目的就是要鼓励更多优秀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校,但是按照规则,没有招生自主权的学校,其实连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怎样的分数可以进自己的学校。笔者认识一位朋友,多年做一个地区的招生宣传工作,去年在这个地区录取工作开始后,“吓得”马上逃离这个地区,因为由于他工作出色,他所在学校在这个地区的招生分数很高,与此同时,很多他建议报考的学生却落榜,他担心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找他算账。同样,在考研中,一个学校招生宣传越好,报考学生越多,落榜生也就越多。

 

如果高校的招生宣传攻势与高校在录取中的弱势一直并存,其结果无疑是,学校的公信力会持续下滑,考生会认为学校不顾学生的利益,在“忽悠”学生,而学校也有说不出的“委屈”,长此以往,学校被调起来的招生宣传热情也会熄灭。

 

只有让高校的招生宣传攻势与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对应起来,才可能促使高校间形成真正的竞争机制。这种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一个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有了这种机制,才可能让学生在获得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大胆考虑高校的优惠措施、培养政策,进行没有回顾之忧的选择。高校的招生宣传也就既能起到吸引生源的作用,又能对学生负责。

  评论这张
 
阅读(4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