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让“教师”是教师 让“学生”是学生  

2008-01-12 17:41:0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帆门”事件,目前已经形成观点截然不同的正反两派立场——正方,力挺杨帆教授严治学风,虽然方式可能存在瑕疵,但“瑕不掩瑜”,而反方,力挺学生对没有师道尊严的教授进行反抗。

 

赞成杨帆教授的,大多不赞同杨帆教授所采取的过激方式,但是显然对于杨教授的敬业态度,表示高度认同——如果不是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谁会管你离不离去,上不上课呢!——存在于今天大学教室里的,更多是“宽容”的、“厚道”的教师——对自己宽容厚道,对学生也宽容厚道——不点名、不留作业、教室可以随便出入、作业给高分,他们犯不着给学生“过不去”,自讨苦吃,而宁愿把时间花到课题上、论文中,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远远高过对教室里的学生“苦口婆心”。仅凭这点,已经在社会上颇有名气的杨教授,对学生不来上课、随意离开教室,大动肝火,已经属于教师中的灭绝物种了。

 

对杨教授表示赞同的人,还理解杨教授的处境。也许很多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杨教授,你应该用生动的课堂质量,来吸引学生,而不能靠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败坏了教师形象,靠这种方式留住学生也脸上无光。这是很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基本观点,但是,在现实的大学中,上课上得好的教师,不受学生欢迎的大有人在,而且,对于怎样的课算上得好,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并不一致。由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根本在大学里就不想上课,尤其是那些对就业没有直接作用的人文课、基础理论课,而只想轻松拿到文凭,顺利就业,所以,以高的课堂质量来吸引大学生,也就失去了逻辑基础。根据我的了解,在一所重点大学中,每个老师所上的高等数学课、普通物理课的课堂上,几乎都保持着20%的逃课率,你能说这个学校每个数学老师、物理老师,都上得不好吗?我还知道,在学生选课时,经常讨论的话题是,哪一个老师从来不关人,或者很少关人,要求很松,对人很好。一位国家教学名师告诉我,我尽量把课上得生动些,但是,要像讲故事一样把一个学期每堂数学课上下来,让学生感受不到公式的枯燥,我想没人能做到,与数学公式打交道,本就是很枯燥,需要数学兴趣,刻苦与耐心的。因为工作原因,我曾经听过一位诺贝奖获得者三次演讲,第一次觉得特别精彩,可第二次、第三次演讲,其内容与第一次完全一样,连“包袱”也没变——能说的精彩的故事就那么多,上课毕竟不是说书。

 

不容否认,由于高校日益重视科研,而忽视了教学,并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到科研中,造成了不少教师根本不重视课堂质量,由此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失去兴趣,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追求上进、有长远人生规划的学生,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日益减少。

 

这当然不是学生们自己放弃人生规划,不去追求上进,而是长期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已经使学生失去了自我规划的能力,也逐渐失去自我负责的意识。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学生的工具理性极其突出,功利化学习风气旺盛。不少学生都把上学作为通向成功的工具,而厌倦了读书——在漫长的基础教育阶段,读书是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而上了好的大学,读不读书,对拿到文凭的结果影响不大,因此,也就用不着那么认真的读书,能以最轻松地方式获得大学的文凭,并在大学中拿到几张用人单位看重的证书,这成为不少大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追求和规划。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教育,并没有扭转基础教育阶段既已形成的为“上大学而读书”的学习理念,反而由于大学中没有经常性的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导致学生们在自己既定的学习理念影响下,越走越远。在香港中文大学,每年新生入学时,都有“新生营”,有学校教授、知名校友、高年级学长、社会名流,通过讲座、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新生认识大学、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大学生角色,知道自己在大学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在度过新生阶段之后,每个学生还会在各自的书院,每两周有一次与指导教授的交流与谈心,由此真正融入大学文化。可是,在内地高校中,新生教育大多停留在浅层次,时间只有一周,对学生进行的也只是专业介绍、学校介绍、校规介绍,最多还举行一两次讲座,很多新生在兴奋之中,根本没来得及接受老师们的介绍,就面临自己去探索未来大学道路的局面。在具体的大学学习生活中,他们也很少有机会,与教授谈人生、谈理想,对于那些在郊区大学城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最多能向比自己大四五岁、同样面临人生发展困惑的辅导员吐一些不适应大学环境、对大学感到很迷茫的苦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老师尊敬与好感,也就寥寥,发展到后来,就把课堂当菜场

 

师道尊严的形成,并不在于老师的管教和约束,而正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与交流。当前的教育,从基础教育起,就在破坏这种平等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而异化为以分数、教学工作量为纽带的功利关系——基础教育时,老师教书,学生学习,为的都是分数,分数是老师的饭碗,学生的命根;高等教育时,老师上课,为的是工作量,通过一年一度的考核,学生学习,为的是学分,拿足足够的学费就毕业走人。太多的老师与学生已经看破了这种关系,因此,师道尊严也就不复存在,师不师,生不生。如果有少数教师或者学生,还存有师道尊严的幻想,必然对学生、对教师,更加的失望。如果还对这种关系较真,就难免发生冲突。

 

两年前,我与陈丹青先生一起在浙江人文大讲堂谈大学师生关系,当时我说,大学师生关系在行政化的办学氛围中已经严重异化,而丹青则直说,当今师生关系没有了,变成了权力关系、金钱关系。

 

改变师生关系的处境,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教育针对人本身,让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让读书真正有用起来。

  评论这张
 
阅读(7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