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升学考试要避免“反育人”倾向  

2008-04-24 10:39:4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最近看到两则报道,一则有关中考,另一则有关高考,但说的都是自主招生,以及自主招生中对考生的心理测试。

一则报道说,上海有的高中在对学生进行自主招生时,引入了心理测试,并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被测试认为心理不健康者将被学校拒之门外。另一则报道说,上海两所师范院校在进行免费师范生自主招生时,在面试环节首次引入心理测试,有两名学生没有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自主招生的心理测试环节而被淘汰。另据报道,其他地方也有类似做法。心理测试能否科学、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这其实一直有争论,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可以作为进行心理咨询、调试、治疗的依据。而把这一本有争论的测试结果作为升学录取的依据之一,当然会引起各界的广泛质疑,包括测试本身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的做法是否违背了招生录取的有关规定———招生政策明确指出,“无体检专业限制的招生学校不得自行设置体检规定。”

笔者认为,把心理测试(心理健康)引入升学录取标准,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对升学考试的功能定位与认识。这个问题,一直纠缠在教育管理者和学校办学者中,并没有得到解决,进而不时在教育过程中表露出来。

通常而言,升学考试一般具有选拔与育人的双重功能。由于更高一级的办学资源有限,因此要实施选拔;而这种考试的选拔标准,对下有引导作用,对上有基点意义,因此也具有教育意义。另外一层教育意义是,更高一级办学资源本身也是育人,为每一个受教育者创造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使每一个被选拔进来的学生更为完善,这也被认为是体现教育公平与教育正义。选拔功能与育人功能孰重孰轻,在升学制度改革中,一直争论不休。认为选拔功能更为重要者,基于教育资源并不丰富的现实,提出首先满足选拔功能,并为此对升学选拔是否成功提出几方面标准:选拔标准清晰、选拔成本低、选拔效率高。这种观念的持有者认为,用统一考试、集中录取方式进行选拔,是最合适的方式。而认为育人功能更为重要者,则基于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升学选拔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重大,因此提出自主招生、多元录取标准等改革建议。

从总的趋势看,升学考试的育人功能在考试改革中日益突出,这几年取消年龄、婚否限制,为残疾人上学创造条件,都体现了这种方向。但是,这并没有在改革中持续贯彻落实。在自主招生中,以心理健康为标准来选择学生,便淡化了育人功能,而进一步突出了选拔功能。

招生录取的学校,估计很少不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当年对待患精神病(还不仅仅是有心理问题)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纳什的故事,就应该明白这样的基本事实,宽容对待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在国外大学里,心理咨询服务是学校提供给大学生们最重要的服务之一。以心理不健康为由把学生拒之门外,不但违背现行招生政策,也进一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更是学校教育责任的缺位。出现在强调升学考试育人作用的自主招生中的“反育人”做法,提醒大家,学校在自主招生中可以自主地按自己制定的标准选拔人才,但这一标准,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如果学校制定的标准,不是从育人出发,而仅仅是在为学校选拔到方便学校管理、能力素质高的“优质生源”,那么,更多学生的成长机会在哪里?

更为令人忧虑的是,当我们的自主招生依旧让大家发现不能起到“育人”的积极作用时,升学考试的选拔功能,将会进一步凸现,为什么这几年来不断有人建议高考回到全国一张卷子一条分数线,就是因为分省命题、自主招生,没有让大家看到升学考试,对育人局面有多少实质性的推动与改变。
  评论这张
 
阅读(6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