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高校“热门”专业为何毕业生失业者最多?  

2008-06-24 06:49:1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麦可思公司(MyCOS)新近完成的 “2007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最热门的几个本科专业都是供大于求,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英语3个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都在万人以上,在10个失业人数最多的本科专业中,热门专业占了9个。这项研究共调查了20万毕业半年后的学生,结果发现,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在573个高职/专科专业中,十个热门专业半年后的总失业人数高达11.6万,占了高职/专科半年后失业人群的28.6%。失业人数最多10个高职/专科专业中,就有8个是热门专业(中国青年报2008623

 

我不知道,研究者用什么标准,来认定哪些专业为“热门专业,从研究所提供的专业名单看,我推想,其“热门”标准,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开设范围广的专业,二是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此前,就有研究者以此为标准,列出了截至2006年的国内公办高校本科热门专业。其中,英语专业最热门,全国有554所、超过83%的高校开设,其次是计算机和法学专业,全国分别有526所和407所高校开设,分别占全部高校数量的79%与61%。

 

以这样的标准来认定专业是热是冷,毫无科学根据。从就业角度说,一个专业的“冷”与“热”,是以这一专业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需求关系进行评价的,供给大于需求,此专业为冷门,供给小于需求,此专业为热门。也就是说,所谓的“热门专业”人才供大于求,本就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供大于求的专业,本质上是冷门专业。

 

但是,这种严重的逻辑问题,却普遍存在于高等教育界。一些高校,在开设专业时,往往不认真去分析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究竟有多少需求,也不管自己是否有把这一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的实力,而是以这个专业在其他学校开设的情况,来推论自己可不可以开设,也就是“跟风开设”——别人开,我也开。按理,某个专业在其他学校开设较多,另一个学校想新增这一专业应该十分谨慎,但在国内高校,却恰恰相反。

 

之所以如此,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内高校在开设专业时,仅仅看重其在“教育市场”的吸引力,即有不少受教育者冲着专业的“好名声”来报考,而不顾及这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毕业后,是否受社会欢迎,最近几年来,有的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开设数以及招生数增长了数倍,即便以前是“大热门”,也因专业培养人才数量大为增加,而社会的新增需求有限,导致这些专业急剧成为冷门,但高校仍旧以“热门”的模样招揽生源。二是国内的受教育者,无法获取充分的教育信息,不清楚大学开设的各专业,究竟有怎样的人才需求(包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而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以至于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十分盲目。三是国内受教育者,对教育机构无法进行充分的选择,高考中,往往有不少大学生,对大学的专业并不满意,但是,为了能进这所学校,也必须接受进入自己很不喜欢的专业的现实,而且,进入这所大学之后,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鲜有可能调整专业,这就让大学对自己的专业,是否受学生好评无动于衷——感觉再不好,也得坚持读下去。

 

提供给受教育者充分的信息,扩大受教育者对教育机构的选择权,才可能让受教育机构充分重视受教育者的利益,否则,“热门专业”实际上是大冷门的现象,还会在我国社会持续下去。

  评论这张
 
阅读(6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