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满河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日志

 
 

“专业越热就业越难”的悖论  

2008-06-27 00:20:3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最近有一项研究,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所学专业越热,就业越难。这一研究称,共调查了20万毕业半年后的学生,结果发现,在635个本科专业中,最热门的10个专业半年后的失业人数达到6.67万人,占本科毕业生总失业人数的32.9%。

 

按照基本的常识,所谓“热门”,应该是人才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怎么现在有“专业越热就业越难”的离奇情景?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思考这一情景,却发现这实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所谓的“最热门”,并非按照基本常识得到的对一个专业的判断,对于办学者来说,“热门”另有深意。

 

办学者眼中的“热门”,标准很简单——开设的学校越多,招收的学生越多,此专业最热门。有校长曾经告诉我,一个专业,已知在其他500个学校已有开设,“常识”告诉大家,再开一个类似的专业,没有前途,没有特色,学生就业将很困难,但办学者却不能这样考虑,别人有的专业,我也要有。

 

他的具体理由如下:

 

“第一,办一个新专业,需要条件,很多其他学校都能开设的专业,证明对各方面条件要求不高,我们自然也有条件办。换其他新专业,想办起来不那么容易,缺师资,你想从其他学校找兼职教师也难。”

 

“第二,学生哪有精力认真分析某个专业的特色,他们看到很多学校都有这个专业,自然会相信这个专业社会需求多,是热门,你跟着热门办专业,不是可乘势而上,吸引考生报考?如果办一个其他学校都没有或者很少的专业,向考生解释专业名称都要很长时间。”

 

“第三,专业重复多,学生培养多,就业困难,是肯定的,我们一个艺术专业,六七年前,只招20多人,现在一年招100人,不困难才怪,虽然有就业率的压力,但是,学生真就不了业,也不可能找学校的麻烦,要应对上级的就业率检查,哪个学校没有自己的‘办法’呢?”

 

这个校长的解释,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中,十分合情合理。

 

办学是一项长久事业,可追求教育短期效应的高校,比比皆是。这几年来,不少高校为升本、为改名、为扩大学校规模、为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这是上级部门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纷纷新增专业。办“人无我有”的特色专业,其难度可以想见,更多高校的选择是,找需求条件最简单、最容易办的专业。于是,在我们的视野中,一时之间,不少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计算机专业、法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今天,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高校占所有高校的80%,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超过70%,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超过60%。

 

没有人管这个专业究竟是不是真正意义的热门,它的社会需求如何,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是不是远远大于了社会需求,以及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是不是可以保证那么大规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家的一致思路是,把受教育者招进大学再说。

 

如果告诉大家每个专业的真实社会需求、真实冷热,如果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大学,如果受教育者在大学里可以自由转学,那么,有多少学校会不顾实力、不顾竞争力,推出一个其他学校已经大量招生的专业,来参与市场竞争呢?反过来,当真实的需求不清晰,受教育者没有自主选择权,不能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自己的需求自由转学,有多少学校会不安然地享受这种没有压力、没有竞争的办学环境呢?如是,上大学的机会永远热门,而学生的前景将越来越冷。这就是热门专业冷就业的悖论之根。

  评论这张
 
阅读(7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